
10月9日,雄安新区拉开了历史的序幕——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控股有限公司将同时举行总部乔迁升旗仪式。随着五星级红旗升起,首批释放的两家国有企业正式扎根西安,2000名员工立刻开始正常上班。此次事件,不仅是企业响应国家技术的关键一步,也标志着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导的集中枢纽,进入了产业落地和城市功能提升的加速期。
实施“双龙头”,为赣南新区赋能
升旗仪式上orKtube 9宣布,中国华能和中化两家能源化工行业龙头企业正式完成总部搬迁。目前,公司员工1000余人中国华能总部及直属单位、中化总部及配套单位近千名员工组织雄安,开启正常办公模式。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落户,不仅为Xganan带来了高端人才和技术资源,也为Xganan构建辐射链效应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注入了主要动力。
中国华能相关负责人表示,华能将在西安推进清洁能源、综合能源服务、科技开发研究、国际商务金融中心等“四块一中心”布局,着力成为科技自力更生、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新质量生产力的“排头兵”。中化中国强调,依托雄安科技变革和绿色转型政策,打造雄安新区“中化动力”,推动化工产业迈向高端发展。两家公司的战略定位与雄安市“绿色、智能、创新”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民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西安两大中心企业的搬迁将在该地区产生诸多积极影响:乌纳区流动的产业影响,带动上下游企业入驻,促进高端劳动力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二是投资的影响。 2025年1月至8月,西安市固定投资同比增长14.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中央关商转业项目功不可没。两大中间业务搬迁预计吸引外资矿石资本投资;三是人才和技术支撑的影响。 2000名员工的到来,将带来技术人才、管理和创新资源,为西安新区注入智力支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第四是协同效应。
产业积累格局开始显现
自2017年成立以来,雄安新区一直是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集中区。提出了优化京津冀空间结构、探索人口密集区、经济密集区优化发展模式的重要使命。根据部署,放权将重点放在一般制造业、区域物流和批发市场、教育、医疗等部分公共服务功能以及部分招收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服务等方面。恶习和公司。
在放权中央业务方面,明确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为原则,推动总部及二三级业务向雄安业务分批、分类转移。
数据显示,2025年10月,华星网络、中国华能、中国中化、中国华电、中国大数据、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中国农业发展集团、中国诚通等8家央企在雄安变更注册地。此外,新区还设立了300多家中央企业分支机构,形成了“总部集聚、分部合作”的产业格局。
其中,华星网作为首个落地雄安的央企,于2024年10月14日正式启用启动区写字楼,并吸引了58家航天信息连锁企业入驻Mlive,为打造新区首个完整产业链。中国大唐、中国华电、中国诚通、中国农业发展等业务的项目也进入规划设计阶段,预计2027年前建成使用。
“雄安新区投资增速不仅是数量的增长,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潜力的集中释放,中央商务总部的去中心化,经济格局的重新焕发。”北京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所所长郭万超此前向媒体透露。
“未来之城”正在成长
“雄安新区投资运行良好,未来之城在持续放松中加速。‘未来之城’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投资总监林文结合统计行业统计数据,解读2025年1-8月全省投资数据时,用具体数据印证雄安活力发展。
河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8月,雄安新区固定投资同比增长14.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拉动全省投资增长1.7个百分点。两轮驱动带动下放工程和重大项目,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2%,其中PA设备及工具投资同比增长12.3%,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35.7%。
北京商报记者采访发现,目前,不少重大项目进展顺利。中国大唐拆解项目、中化二期、中国矿业办公总部全面启动;京雄快车动车组预计2026年建成通车;国贸中心9座单体建筑已全部封顶,将成为新区高端商务和经济总部的主要承载。
在教育领域,北京首批四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均开始建设西干校区。其中,北京科技大学雄安校区占地2450公顷,规划开发设施120余处。预计2027年正式招生,可容纳学生3.6万人。北京林业大学雄安校区计划种植6000余种植物,打造“无尽的植物园”校园。第二批5所高校完成选址,第三批3所高校完成选址六所大学开始做门。
在产业生态建设方面,雄安把人工智能作为发展的主攻方向,出台了“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多项举措”,从科研术语和广告、场景、人才等方面对政策、科研政策提供全面支持。目前,新区已集聚2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率先形成了覆盖算法、硬件、解决方案的产业链。
强化金融支持,新区设立100亿元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100亿元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形成“2+6+n”的资金管理体系。截至2025年8月,资金投资项目47个,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超过300亿元。此外,新区还开通了“绿茶”目前已有12家公司进入上市名单。
“雄安作为‘未来之城’,推动雄安新征程的主要力量是变革。首批央企长官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和项目,更重要的是为这些业态引入了创新理念和模式。”行业观察家徐以强表示。
(编辑:章子怡)
神界:中国网财经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进一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产生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需自行承担风险。